IMTD

I'm Ted. Study Business with Marketing at Warwick University.

0%

在越南的文化旅行(未完成)

这次国庆去越南,八天时间从北到南,我认为其带给国人游客的新奇感受上应该是文化胜过自然。走在越南街头,感觉不是中国却胜似中国,这种相似程度远远高过日本,却同样能带来一种奇妙的新鲜感觉。

越南的自然景色与中国没有差太多,山是和中国南方一样的山、不过多了海水的衬托,山上的树也和中国是同款,水则也都是从中国流过去的。本片主要想讨论的主题在自然风光之外——保存完好的古老演出、撒着罗勒的牛肉粉、苏联风格宣传画、写着汉字的古宅,这些符号都蕴含着历史上的故事,让人看到以中国文化作为基底的一个主权国家的另一种发展轨迹。

会安古城与中国人的故事

这次旅行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是越南中部。在秋盆河(一个月后我还能记住河的名字)的入海口,有一座城市叫会安,古代作为重要的贸易口岸一直在这繁盛着,一直到19世纪秋盆河淤塞废弛了港口,于是把现代化的机会留给了北边的岘港城,自己“恰到好处地”让古建筑完好地保留下来,得以成为后人我们观光的福祉。

在会安古城,以中国地名命名的各式会馆蓬荜生辉、成为吸引游客的主力。我们游完的当天晚上去查了一下,这背后的故事很有意思——17世纪中,越南阮氏刚击破南方的占城(一个基于印度教的部落式政权),获得相当于如今越南国土一半面积的未开垦土地,而恰逢明朝国破,大量名门望族来到越南,阮氏表面上出于对前宗主国臣民的同情、实质上也看重这些“高素质”难民的价值,任命贤能、接纳习俗,为这些难民在会安划出一片土地供他们繁衍生息,这些难民也争气地一直将中华的习俗沿袭下来,只因渴望那一天大明还有复国的一天,能够回到家乡。

多么巧妙的古城历史!还记起小时候我常常想——“英国人在美洲建立了美国、葡萄牙人在南美建立了巴西,国人怎么没出去建一两个国家,让我们说中文的方便那么一点”,那这会安城的历史不就是国人向外迈出步子的一个缩影?于是现在大概有了点思路,可能是国人怀念故人、崇尚中原的情怀太强,以至于到哪里都怀揣着哪一天荣归故里、效忠天子的想法。所以才不齿于在外建立自己的政府,更别说站起来闹个独立什么的。但凡是那些成功走出去的,可能有两种结局,与中原接壤的地方,成为了新的、更大的中原;不接壤的地方则日夜想念,心中始终怀着要回老家的想法,哈哈。

木偶戏、猜歌谜与保存文化

越南人对保留自己文化所做事情的方式,个人还是挺喜欢的。猜歌迷、水木偶这种东西,换我在中国,第一种想法就是——“这种东西早就失传了吧,就算有的话,还会有人看吗?” 我也见到一些身边的同学着迷于戏曲不可自拔,但平时也没能看到吸引人的这些传统艺术跑出来,广场舞已经将公众场合的艺术市场占得滴水不漏,还能保证全国上下版本统一,与最新的抖音同步更新。当然,越南也有广场舞,不过从街头人们的app颜色来看,他们更流行快手。

回到正题,我在越南欣赏传统艺术的感受——质朴、无添加,我不是指到公园里听大爷大妈唱歌,商业化还是有一点的。首先说木偶戏。

河内的升龙水上木偶戏是我们在规划行程的时候听说的,看到谷歌分数很高,于是就放入了规划。最初我只是报个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去体验当地人的文化——甚至有种在condescend [屈尊]的奇怪感觉。从网络文字评论上来看,演出的效果因人而异,而我却是十分喜欢的。整场下来除了节目当中的有趣情节让人会心一笑,我最欣赏的是这场演出的越南配乐。从小以来,我就没有觉得亚洲的哪种传统乐器有特别吸引我,二胡的哀伤、日本调的清冷,让人敬佩却不愿意接近他们。而在木偶戏上的越南乐器,我清楚记得有独弦琴、两对瓷杯、笙和一些吹奏管弦,看完后心中也不只有敬佩、还有很好玩的感觉。木偶在水中以滑稽的动作展现着越南人的传统生活情景,而一旁阮氏娘(叫大妈味道不对)的嗓音则陶醉了观众——仿佛自己来到了越南乡野,看到了阿妹在一边插秧一边唱歌,之后又换成赛龙舟的场景,击打乐器和笙一起上阵,场面一下转欢快而刺激。剧院很小,声音始终清澈不嘈杂,阮氏娘拿起瓷杯加一些节奏也感觉动听,要无情地做一下比较的话,我会说体验比以往各种在国内看过的“大型歌舞史诗巨作”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。“少林功夫”也是在舞台上拿着尖枪往脖子上怼、或者是杂技叠罗汉之类的,能让人惊呼,却无法激发对美的赞叹。好的,比较到此为止,都练得很辛苦,都得鼓掌。我不知道欧美人、或者说越南人到了中国看京剧或者其它传统表演时,会有什么样的感受,毕竟我自己似乎也没有真正去看过,不过越南告诉了我,语言是个坎,但并不难跨越。导演对美的认知如果从人们最共通的生活出发,用传统文化去演绎人们心里相同的美,那么让观众沉浸其中就不是什么难事了。

说完河内的木偶戏,还有会安城的猜歌谜,用越南语是Bai Choi……